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号外,号外咱大临城上《人民日报》啦!

    信息发布者:年少才轻狂
    2018-01-27 20:19:49   转载

    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,卓有成效。

     山场整治、长效扶贫、

     整合资源、集约管理、

    景区带动、旅游富民、

    生态脱贫、攻坚克难。

    这不,今天(11月16日)的《人民日报》04版刊登了

    小果果富民 荒坡坡生金

    ——河北临城县精准实施脱贫攻坚记事

    小果果富民 荒坡坡生金

    ——河北临城县精准实施脱贫攻坚记事

    本报记者 陈支援

  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7年11月16日   04 版)

     “以前,俺全家靠种玉米过活,日子紧巴巴。如今,俺这3亩多薄皮核桃每年都能挣到2万块以上!这哪是核桃,分明就是金疙瘩!”最近,河北省临城县郝庄镇李家村的核桃园里,看着自家丰收的核桃装上运输车,花甲之年的种植户田东城笑容满面。

      这是河北省临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。

      邢台市委常委、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大力帮扶下,临城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发展大局,把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积极打造绿色经济,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。

      山场统一整治 核桃致富全村

      “别小看这一枚薄皮核桃,生产环节就有118道工序,产品也有数十种之多,不仅保值还能增值,最为关键的是有效带动脱贫,这里培育的优良种苗已经覆盖全国,太行山区、丘陵地带种植面积也超过百万亩。”宋向党说。

     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,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,丘陵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5%。农业经济如何发展,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问题?

      县委、县政府重新审视县情:临城县宜林山场面积广阔,山区丘陵地带土壤构成以片麻岩为主,适宜栽种薄皮核桃;当地核桃种植历史悠久,农户有极大的生产热情;薄皮核桃收益高、市场前景好;核桃还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树种……为此,临城将薄皮核桃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,并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快速路。

      田东城老人所在的李家村,117户人家中,贫困户就有105户。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出头。2011年,村里把收归集体的3000多亩山场经过统一整治后陆续种上了有政府补贴的“绿岭”薄皮核桃苗,然后再分给各家管护,收入按照集体个人三七分。去年,随着核桃进入盛果期,村里人均收入一下子涨到8000多元。“除了一户没有劳动能力的两位老人,其他贫困户全部脱贫!”村党支部书记李贵洲告诉记者。

      扶贫资金入股 农民当起股东

      “扶贫一时容易,难的是扶长久。”宋向党说,为了让脱贫户不再返贫,县里积极探索多种产业形式与合作模式,构建长效扶贫机制。

      2014年东牟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,村党支部组织动员贫困户成立了牟龙养殖专业合作社,与邢台润涛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,采取“政府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养羊。农民家里的玉米秸秆也有了出路,都送到这个“自家”的公司做青储饲料了。

      “一年分红480元!投的就是俺们的扶贫款。”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战星和母亲两个人住,说起村口的“自家”公司,头头是道。据东牟村村支部介绍,村里将每个贫困户的6000元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参与公司经营,公司提供养殖场所、托养和技术支持,统一管理,定期向贫困户通报生产经营情况。

      东牟村通过协调光伏发电项目,为村里符合条件的14户贫困户免费安装屋顶分布式电站。同时,临城协鑫光伏发电有限公司28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部分落户在东牟村,每户年平均可实现收益6000元。

      临城县副县长张平全介绍,临城县立足全县山场面积大、日照资源丰富的优势,引进了一批光伏企业,以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,实施资产收益分配。目前已建成两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、2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163户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,带动3363户贫困户脱贫。

      地处太行腹地的皇迷村,2004年以来一些个体老板陆续进山开矿,虽然村民生活水平一时提高了,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。痛定思痛,皇迷村人决定整合资源、养山护山,将矿产资源集约化管理,并争取到一次性800万元补偿款。

      “村民有土地,但是缺乏资金和能力。我们就把土地‘打捆’,交给有能力的人去经营。”被村民亲切称为“老朝书记”的王振朝说,这样村民不仅有分红可拿,妇女和老人还能在家门口就近打工,去年,公司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分红600元。

      景区带动农村 旅游带动脱贫

      记者到达卢风根家的时候已近中午,他妻子贵付香说,这个季节是旅游旺季,丈夫忙,中午不回家吃饭。卢风根的家在临城县西竖镇程阳村,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溶洞崆山白云洞就在他家附近。2015年,考虑到卢风根有拍照基础,扶贫办协调他参加摄影培训,并出资在景区建了个照相点——那儿就成了卢风根脱贫的据点了。卢风根家里4口人,两个孩子上学,一个读高中,另外一个读大学。“照相收入月均2000块钱。”贵付香说,2016年家里实现脱贫,这个照相摊可贡献不少。

      孩子上学去了,贵付香在家照顾老人。“家里的10亩地还剩两亩,种点杂粮自己吃。”离家不远的“花乡”旅游项目,流转家里土地8亩,每亩地一年收入1000元。2016年,贵付香家脱贫了。程阳村村干部王国瑞介绍,现在村里340多户人家里,就有60多户在景区就业。

      崆山白云洞、天台山、岐山湖、蝎子沟……临城县旅游资源丰富。宋向党说,依托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7个“国字头”招牌,临城县突出打造以景区为依托,生态农业、民俗风情、农家餐饮为重点的乡村游,创建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”,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。同时探索景区共建模式,以景区带农村,以旅游富农民,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。

      临城县委副书记侯兵介绍,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对临城县帮扶十分注重生态扶贫,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.2亿余元,谋划推动临城火车站恢复运营、路网改造建设、农田水利建设等30多个项目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